學習開電車
  畢業時市長為她們戴花
  ▲開電車的張明素。
  張明素和關門弟子柯藝。
  張明素
  稱號:全國勞模
  當選年代:1959年
  職業:電車司機
  今年83歲的張明素,1959年評上了全國勞模,在她的相冊里,有一張頭戴貝雷帽,像極了電影明星的照片。
  這張照片上的張明素,讓現在重慶465路車隊的明星售票員、重慶市勞模柯藝羡慕不已。“那時候可是上世紀50年代,我們重慶的第一代女司機就是牛氣。”
  電車女司機
  學車畢業市長為她們戴花
  回憶起自己開電車的生涯,張明素如數家珍。作為全國首批女司機,她曾是名噪一時的1路電車“紅姑娘客運隊”首任隊長。
  1952年,21歲的張明素剛參加工作就有幸被選進市公共汽車公司第一期駕訓班,而當期22名參訓者中僅有6名女生。
  畢業時,時任市長曹荻秋親自在解放碑為她們戴花。
  “那時候開電車比現在開輕軌還風光。”張明素回憶說,當時自己開的電車還是“上海牌”的。
  “我們打造了紅姑娘班組,還統一了制服。”在張明素保存的照片中,那時的“紅姑娘班組”的女司機個個頭戴貝雷帽,神氣十足。“完全就像電影明星一樣。”現在是“紅姑娘車隊”隊長的柯藝說。
  “那時我們還製作了泡泡紗連衣裙、嗶嘰呢外套,綠裙子黑上衣,好看得很,一穿出來就有其他女性跟著做。”張明素說。
  車票要找補
  沒有分分錢拿糖果當零錢
  最先開通的是上清寺到小什字的1路電車,“路還是細石子鋪的,開上去非常顛簸,不過由於車少,車速還是比較快,開個來回一般需要40多分鐘。”
  張明素說,當時坐電車可是件新鮮事,特別是周末,售票員常常忙不過來,司機還要幫著在乘客下車的時候回收車票。票價是按路程算的,2分錢起步,隨著坐的站加價為4分、6分、8分。
  讓張明素印象深刻的是,“有一段時間傳說一分錢的硬幣是銀做的,大家都不願意拿出來用,我們的售票員找不到一分錢的零錢補,就去買了些水果糖來,比如別人拿一角錢,車費是8分,我們就給兩顆水果糖。”
  早班5點出車
  她們一天工作遠超8小時
  由於當時交通工具少,許多市民上下班都靠公交車,公車運行的時間也很長。“我們早班5點出車,晚班要晚上12點才收車迴路隊,一天上班的時間可遠遠不止8小時。”張明素說,當時她住在棗子嵐埡,每天早上4點就要起床走路到上清寺開車,輪到上晚班要12點收車回站,再步行回家。
  當時,電車的清潔也由司機和售票員負責,“我們‘紅姑娘班組’講的是一齊、二亮、三無,要求車輛整齊、玻璃透亮、無灰塵紙屑,每天收車還要把清潔做好,常常回去都是凌晨兩三點了。”往事對於張明素來說,似乎還歷歷在目。
  從1路電車到401路,再看著無軌電車變成CNG公共汽車,雖然有些往事已進入歷史的隧道,但對於“紅姑娘班組”來說,卻依然傳承著。“我們現在依然把‘紅姑娘’精神傳承和發揚著。”90後的465路公交明星售票員柯藝說。
  車間里奔波
  她一天要走二三十里路
  現在的梁鳳梧。
  梁鳳梧
  稱號:重慶市勞模
  當選年代:1981年
  職業:紡織女工
  當紡織工的梁鳳梧。
  “手一撩金手錶,腳一踢華達呢”,從這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順口溜不難看出,華達呢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,可謂身份和地位的象徵。雖然各種面料甚至國外的奢侈品牌,對於如今已經60歲、開了七十多家連鎖超市的梁鳳梧來說唾手可得,但經她織過、曾經創下千米無瑕疵紀錄的華達呢,卻在她的心中深深地烙下了印。
  光在車間里
  她一天也要走上幾十里路
  梁鳳梧1971年10月進入重慶毛紡織染廠。那時候,她頂替媽媽的工作,進入了當時讓人羡慕不已的毛紡織染廠。這對只有18歲的梁鳳梧來說,“又高興又擔心。”高興的是,自己有了一份工作,擔心的是自己做不好這份工作。
  或許,梁鳳梧本來就是做紡織女工的料,進廠學織機,別人需要一兩個月才可以獨自操作,而梁鳳梧只花了十來天就可獨當一面了。雖然悟性高,但比別人先出師的梁鳳梧,也提前知道了紡織女工的艱辛。
  只要進入工作車間,她幾乎沒有一秒鐘的停頓,不停地奔波於四台紡織機之間,“看經紗是否斷了,斷了要接起。看緯紗是不是該換線了,該換立馬就要換。”這樣來來回回,就是在車間里,她一天也得走上二三十里路。
  苦練接線頭
  她一個月織出千米無瑕布
  剛開始,梁鳳梧覺得痛並快樂著,當一天來來回回走二三十里路已是家常便飯時,梁鳳梧說,“就只剩下快樂了。”因為比同一批進廠的同事早開工,好強的梁鳳梧暗自較勁,“我還要比別人織得好,織得快。”
  於是,每天回家,梁鳳梧還要帶上廠里不要的線頭,在家埋頭苦練接線頭的技巧。“真的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,那時候家裡連電風扇都沒有。”梁鳳梧見記者對一分鐘打四十多個結頭有些疑問,隨手拿起辦公桌上一個有線頭的裝飾品,示範起來。
  雖然已告別接線頭的生活二三十年了,但她在說話間已接好近十個線頭的速度,足以看出梁鳳梧接線頭功夫的熟練。眼疾手快的梁鳳梧也就憑著這身本事,創造了一個月織出千米無瑕疵布的紀錄。
  27歲當勞模
  連加四級工資同事都佩服
  憑著過硬的織布本領,1981年,27歲的梁鳳梧評上了重慶市勞模。“有獎狀、獎章好像沒獎金。”梁鳳梧拿出當時的照片回憶道。對於錢,梁鳳梧看得並不重,她說那時候不管你織得好織得壞,只要是一個級別的,工資都是一樣的。只是手腳麻利的她,連加四級工資,成為全廠工資最高的人。
  “那時候加工資,只有30%的人能加,我是連加四級。”梁鳳梧說,連加四級工資其他同事也是心服口服,“1978年競賽時,我接線頭一分鐘可接四十幾個,0.8秒可以換梭。”而其他同事這兩個數據分別為十幾個和1.2秒。
  如今,經營著七十多家連鎖超市的梁鳳梧,也把勞動競爭、勞模評選引入了自己的公司。“我要讓他們知道,有付出就會有收穫。”
  69歲的賈紫焰雖已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釀酒廠,但他仍在南山保留了一個養了100頭豬的養豬場。為什麼要保留這個養豬場呢?這和賈紫焰曾經的公社飼養員的經歷不無關係。掛滿其辦公室的領獎的照片,印證了這位全國勞模輝煌的過去。
  高中生養豬
  成了當地稀罕事
  賈紫焰說,從19歲高中畢業就開始當公社飼養員的他,“真的沒有奢想過能評上全國勞模。”原來,1964年,高中畢業的賈紫焰回到了農村,那時候從沒乾過農活的他,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,沒有選擇種地掙工分,而是當起了公社唯一的一名飼養員。
  一個高中生回到鄉下喂豬,在當地也成了稀罕事。
  為節約船票
  他一次挑兩擔500斤豆渣
  在賈紫焰看來比種地輕鬆的飼養員並沒有想象中好乾。當年,賈紫焰住在曾經的南岸區大興人民公社,而他要去千廝門豆腐廠擔豆渣,還需要過長江。
  為了節約船票,賈紫焰一次挑兩擔共500斤左右的豆渣。“那時候從千廝門豆腐廠出來先挑一擔,到了一個地點後再回去挑另一擔,就這樣來回地輪換著挑。”
  養豬賺工分
  他一年掙得比壯勞力多
  從沒有喂過豬的賈紫焰就這樣以每隔三四天就挑一次豆渣的頻率,一次性在公社喂了9頭豬。“當時我們喂豬也能掙工分,一斤豬肉10分,到出欄的時候能長150斤的肉,這樣一頭豬就有1500個工分,我一次性喂9頭豬,一般是半年就可以出欄,這樣算下來一年就有兩萬多工分。”對於這些已過去40年的數字,賈紫焰依然記得很清楚。
  就是因為養豬,雖然賈紫焰成分不好,也乾不了其他農活,可他過的日子比其他社員要好得多。“你想嘛,一天全勞動力才掙10個工分,一年下來也就三千多工分。”
  9頭豬全死
  他說一夜之間傾家蕩產
  養豬的賈紫焰“沒讓別人看笑話”。但養豬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。
  1969年,賈紫焰養的9頭豬都不吃豆渣,“餓成個扁扁,慢慢就死了。”這把賈紫焰急壞了,“基本上算是傾家蕩產了。”但生活還得繼續,他先把豬圈用火熏一遍,再用石灰消毒,“又從公社領了9頭小豬來養。”
  這次賈紫焰學乖了,他利用自己的高中學歷,開始從書本上學習養殖技術。這以後,凡是豬出現了一丁點問題,賈紫焰就翻書來找答案。他說,這也算他高中的書沒有白讀。
  隨著改革開放,賈紫焰的公社飼養員也變成了養豬專業戶,併在1995年評上了全國勞模。
  本版文/重慶晨報記者 羅薛梅
  本版圖/重慶晨報記者 楊新宇
  賈紫焰
  稱號:全國勞模
  當選年代:1995年
  職業:養豬專業戶
  賈紫焰回憶當年領獎的情景。  (原標題:養豬30年
高中生成為全國勞模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o05aozt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